
大家是不是都覺得雖然是過著寒冷的冬天,但距離「凍傷」還很遙遠呢?
其實~凍傷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冷傷害,通常都是發生在極地或高山探險並暴露於低溫中的皮膚。
昨天~㦡編簡單了介紹凍傷是什麼,今天就讓㦡編繼續帶著大家看看凍傷的小知識吧!

凍傷的發生與環境條件、個人體質及行為習慣密切相關。在寒冷環境中,當人體的皮膚和組織暴露於低於冰點的溫度,血液循環減少或中斷時,凍傷的可能性會顯著增加。

環境因素

極端低溫:當環境溫度低於0°C時,特別是伴隨強風(風寒效應)或高濕度時,人體散熱加速,增加凍傷風險。

長時間暴露:長時間停留在寒冷環境中,特別是未穿戴適當的保暖衣物,容易導致凍傷。

天氣濕冷:濕衣物或潮濕環境會加速熱量流失,讓皮膚更快凍結。

個人因素

血液循環不良:如患有糖尿病、動脈硬化或雷諾氏症等疾病的人,因血液供應減少,更容易發生凍傷。

年齡:老人和嬰幼兒對寒冷的耐受力較差,凍傷風險較高。

體型:瘦弱或體脂較少的人,因缺乏足夠的脂肪保護,散熱速度更快。

行為因素

穿著不當:未穿戴保暖衣物(如手套、帽子、圍巾),特別是暴露的手指、耳朵和臉部,更容易受凍。

活動量低:在寒冷中保持靜止不動,導致身體產熱減少,增加凍傷風險。

吸煙與飲酒:吸煙會降低血液循環能力,而飲酒則會讓人忽略寒冷的危險信號。

特殊情境

高海拔活動:在登山或極地探險中,氣溫極低且氧氣不足,凍傷風險顯著升高。

工作需求:如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的勞動者(建築工人、戶外導遊)或軍事訓練人員。

意外暴露:如交通事故導致困於寒冷環境中,或因不熟悉天氣條件冒險出行。

而凍傷的急救措施有~

移離寒冷環境
將患者移至溫暖處,避免進一步受冷。

緩慢加熱
將凍傷部位浸泡於37°C至39°C的溫水中約20-30分鐘,避免使用熱水、火爐或暖氣直接加熱。

避免摩擦
不要搓揉受傷部位,以免進一步損傷組織。

保持乾燥
將凍傷部位擦乾,用乾淨、鬆散的布料包裹。

就醫
如果症狀嚴重或無法恢復正常顏色與感覺,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。

而預防凍傷的方式有~

穿著保暖衣物:像是多層衣物,外層防水,內層保暖。
並戴手套、帽子、圍巾,保護暴露部位。

保持乾燥:避免濕衣物或鞋子,濕冷環境容易導致熱量流失。

避免長時間暴露:在寒冷天氣中盡量縮短室外停留時間,定時進入溫暖處休息。

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:可以藉由避免吸煙和酒精,因為它們會降低血液流動。
凍傷雖常見於極寒的環境,但只要保持適當的防護與警覺,就可以有效避免凍傷發生喲~。

為健康「肝」杯 x 活力加倍|單件即享83折,3件驚喜63折!
https://www.med-vita.com/pages/202501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
追蹤覺㦡IG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medvita.tw/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
加入Line和㦡編聊聊,即享優惠:
https://lin.ee/ne3QHsG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┈
#連鎖家醫診所認證#覺㦡medVITA#讓健康成為簡單的事#健康小知識 #凍傷小知識#凍傷是什麼 #凍傷 #凍傷急救措施